【“广交会故事”专题访谈】陈立发:广交会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2019-11-01 10:26:08
原创
4030

本报讯 (记者 封梅康)陈立发先生是新加坡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会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几乎每届广交会他都参加。这对于陈立发来说,既是一种商会精神传承,也是籍此拓广市场的商机。更为重要的是,广交会优越的平台功能,能助力中医药更快地走向世界。

一个重要的行业信息交流平台

新加坡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成立于1981年,由专营中成药、药材、保健品、茶叶、医疗器械及医用敷料的商家组成。其名誉会长林再钦先生,是一个从1957年首届广交会就到会采购的“老广交”。据陈立发介绍,林再钦通过参加广交会,结识了众多国内中医药界专家、商家,为商会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中国是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广交会是国内外商家集聚之所,自然是寻找商机的极为重要平台。到广交会上采购中医药商品,原本是新加坡医保商会的第一动机。不过,在陈立发看来,从广交会上获取中医药最新发展资讯、开展业内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每次一到广交会,就召开中医药座谈会,国内外业界的许多专家、商家都会参加。我们探讨中医药新技术新产品,探讨中医药市场走向,梳理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脉络,每次收获都非常大。”陈立发告诉记者,这等同于召开了一个国际业界会议,平时要想组织这种性质的会议,通常难以实现,借助广交会这个平台,则可以实现。因为大家都清楚,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广交会上各路商家汇集,各种商品汇聚,到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就能大致上判断出我们研讨的结果正确与否。”陈立发说。

一座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陈立发透露,通过广交会,几十年来,新加坡医保商会和国内许多家中医药“老字号”建立了商业合作关系,包括北京同仁堂、广州陈李济等。“老字号”产品进入新加坡市场的过程,也是探索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

由于对中医药认知不同,各国为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都会制定不同的中医药准入规定。就新加坡而言,有些药品曾经是被限制的,比如小檗碱(黄连素)、元胡等。北京企业生产的一种活络丸就曾因为配方中含有黄连素,被新加坡拒之门外。但是,这种药在新加坡有很大市场,因此,如何让北京活络丸走进新加坡,成了新加坡医保商会和合作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遵守一国的法律规定,这是国际贸易原则。那么,在不破坏原则的前提下,我们该如何突破?”陈立发告诉记者,考虑到中药中有些药材的药性相同,相互替代后不会对药效产生影响,于是他们对北京企业提出了药材替代的方法,最终,这种活络丸以“修改方”的形式顺利进入新加坡市场,大受欢迎。

“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发生的事,解决起来不容易啊。”陈立发回忆说,当时很多人思想固化,认为传统配方不能修改,所幸当时北京企业的丁总有远见、有魄力,力排众议,在经过专家的试验、实践,证明了方法可行后,完成了配方修改。

类似情况在产品走出国门时碰到不少,诸如包装、药名、功效说明文字等,都曾有过相同的遭遇。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最后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探索出了许多路径。

“国内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中国医保商会经常派出专家到新加坡开展中医药讲座,对新加坡民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对中医药产品进行科学的分析、检测,甚至改变了当地政府对中医药的认知。”陈立发说。新加坡政府有关部门后来开始对更多中药进行了医学评估,逐步解禁了对多种中医药的限制,包括黄连素、元胡等。“这里面固然有我们的努力,但国内的支持绝对功不可没。而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如果没有广交会这个平台作为桥梁,根本就无从谈起。”

一种无法割舍的延续

当前,中新之间的经贸交流合作步伐越迈越大,从广州看,中新知识城大刀阔斧的建设就是一个缩影。陈立发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新合作力度将会更大,新加坡医保商会也将有更大的作为空间。所以,广交会和新加坡医保商会的渊源注定是一种无法割舍的延续,因为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通往国际市场的道路拓展得更宽更广,促进中医药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