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故事 | 潘同春:小苗依托广交会长成参天大树

2020-06-15 17:28:19
原创
3906

安徽省霍邱县临水镇小店村位于淮河沿岸,地势低洼,历史上洪灾不断。村里虽然贫困、闭塞,却生长着一种叫杞柳的植物,是编筐织篮的好材料,淮河两岸人民几百年来代代相承,依靠柳编手艺补贴家用。

潘同春是小店村村民,生于斯、长于斯。由于家境贫寒、人口较多以及连年遭灾等原因,他儿时总是与饥饿为伴,不可磨灭的记忆促使他立志改变贫穷现状。1985年,退伍在村里当民兵营长的潘同春看到阜阳等地柳编市场逐渐发展壮大,立即辞职,组织16名热血青年投身到创业之中。为此,他卖掉了家中的一头猪,筹了300元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

潘同春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不久竟使“霍邱柳编”名扬天下,也带动了淮河两岸柳编经济迅猛发展。他更没有想到,由于为当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自己被授予“全国劳模”“全国百名优秀退伍军人”“全国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等国家荣誉称号,并受到党和国家两任最高领导人亲切接见。面对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和无数赞誉,潘同春时常告诉大家:“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广交会。”

 

打开“命运之门”

广交会是潘同春的“阿里巴巴之门”,他推开这扇门的时间是1987年秋季。这年10月,潘同春带着干粮背上产品,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受限于企业没有参展资格,他搭上了安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参展摊位的“便车”。

广交会里人山人海,潘同春的产品却无人问津。眼见展会接近尾声,他再也坐不住了。当打听到有位美国客商需要柳编产品时,虽然连这位客商姓甚名谁都不清楚,只知道住在白云宾馆,潘同春还是立刻背起样品走了近一小时赶到宾馆。客商对他的样品很满意,更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当场订了两类产品,合计超过1万美元,这是潘同春成立柳编厂以来取得的第一笔外贸订单。这单生意除去成本,他赚了3万元。

“命运之门”就此为他打开。虽然此后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但依托广交会,潘同春的业务越做越大。如今,他创办的霍邱县淮美奇工艺品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以柳编工艺品产业为主体,包含柳篮研发生产、组合户外家具、干枝、混编装饰四大系列3万多种工艺品的业内知名企业,“淮美奇”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欧美、中东、亚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实现质的飞跃 

 

如今,潘同春已是安徽华安达集团工艺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集团下辖22个分厂和6个子公司,固定资产过亿元。淮美奇工艺品有限公司只是其旗下一员。

1991年,潘同春与香港中美商务公司合作成立了华安达集团工艺品有限公司。当时,通过广交会,中美商务公司已成为“淮美奇”柳编产品代理。代理方建议,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柳编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作支撑。这个建议与潘同春的想法不谋而合。参加多届广交会的潘同春深深感到,寻求技术突破势在必行。比如,在产品染色方面,他在广交会上就亲眼看到,别人的竹编工艺品经过染色后销量突飞猛进。

竹编可以染色,柳编为什么不能?华安达成立的第二年,潘同春从福建高薪请来了在广交会上结交的竹编染色技术员,开始研究柳编制品染色,自此开创了中国柳编染色先河。此后,“一种陶瓷感碳化柳编工艺品的制备方法”等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源源不断被推出。通过技术创新,产品有机融入东西方文化,企业不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掌握了行业话语权。潘同春另一个让人瞩目的身份就是安徽省柳编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

依托广交会,无名小苗不仅长成了参天大树,同时还泽被千家万户——“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多个重量级称号印证了华安达现在的份量。“但是,我们始终要记住,没有广交会,就没有华安达的今天和它所做的一切!”这位连续32年参展广交会的“老广交”,始终强调这句肺腑之言。